
“商都沙龙”探寻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密码

大象新闻记者 程冰冰 罗曼
当尼罗河畔的圣书体沉睡于石碑,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湮没于黄沙,如今的人们只能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曾经辉煌的古老文字。而在世界文字的茂密丛林中,来自东方的“常青树”——汉字巍然矗立千年且仍散发着蓬勃生机。5月10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举办的“商都沙龙”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华以《世界文明之谜:探寻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密码》为主题,用一个个考古实证,解开汉字独擎火种穿行千年的奥秘。
“四大文明古国孕育出人类古老的文字系统,但唯有汉字以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沙龙伊始,常教授介绍道。从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到生生不息的中国汉字,从仰韶陶符的远古回响到商代朱书的玄妙笔触,在这座见证了商代早期文明巅峰的都城遗址之上,“商都沙龙”参与者们一步步深入郑州这片文化厚土,共同追溯汉字源流。郑州二里岗出土的牛肋骨刻辞、小双桥的朱书陶文等一系列考古发现,也都揭示了郑州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沙龙前排,孩子们的眼神在由生动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间游走,兴奋地辨认着屏幕上的每一个文字。“像图画一样,特别有意思!”其实,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正是汉字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它们如同自然的棱镜,展现着极强的表现力。为适应逐渐升级的语言需求,汉字还在持续演进中形成了表意与表音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独特体系。常教授带领众人翻开了汉字编年史的初章,通过一番精彩分享窥斑见豹,引发现场对汉字的深入思考。少年们对古老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好奇源源不断的涌出,更是频频发问,让整个沙龙都沸腾着求知的热情。
酣畅淋漓的知识分享后,沙龙参与者们将头脑的余温转化为指尖的乐趣,开始尝试临摹甲骨文等古文字。不少参与者都是第一次临摹,纷纷揣摩起古文字的笔画和笔顺,经过常教授现场悉心指点,原本生硬的笔迹竟也透出三千多年前的意趣。郑州市民孟女士表示:“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参加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活动,这里有知识、有互动、有体验。孩子对郑州这座城市的了解越来越透彻,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