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婚有奖背后,是不断释放的政策善意|中听

评论员 李长需
“生子有奖”之后,来了“结婚有奖”。
最近,“多地宣布发钱奖励结婚”的消息,连续冲上热搜。部分地区大显神通,发钱让结婚的比拼,一波接一波。其中最豪横的,莫过于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祭出的“王炸”:初婚夫妻最高可领4万元奖励。这可不是婚庆公司的促销套路,而是村委会白纸黑字的《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
“过去是爸妈催婚送套房,现在是政府催婚发奖金,这届长辈太会了。”网友的话,虽有调侃的成分,却也道出了,这并非是一个“土豪村”的心血来潮。之前的2023年,浙江绍兴上虞区、浙江衢州常山县,都推出过在其辖区登记结婚或初婚登记,给予1000元礼包或现金的奖励;而在山西吕梁市,则决定从今年开始,给予35岁以下的新婚登记者1500元的现金奖励。
各地政府的这波“红包”输出,在一些网友看来,还不够塞塞“丈母娘”的牙缝儿。现在结个婚不容易,彩礼、三金、房车、婚宴等,花钱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动辄都以“万”甚至“十万”为计量单位。这千把块钱,无异于杯水车薪。
更何况,这钱也不太好拿,或有户籍限制,或有年龄门槛,或有指定商家,并非所有新人都能“随取随用”,更别说“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广东那个“土豪村”倒是大方,但放眼全国,更多年轻人正在经历“丈母娘经济学”的考验——天价彩礼之外,还有学区房焦虑、育儿成本等,随便哪个,都有可能让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相比结婚及结婚后的“一揽子”工程,政府的那点“意思”,是少了点。但衡量一项政策的得失,不仅要看表面的奖励,还要看其背后释放的政策导向。现在年轻人是面临着“丈母娘经济学”的严峻考验,压力也确实不小,但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缓解,哪怕只是“意思意思”,其实也是向大家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婚育不仅是你个人的选择,也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问题。
“结婚有奖”的经济账,很容易算出来,但不容易算出来的,是“非经济层面”的深层价值。真正的王者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政府显然深谙这个道理,近年在婚育政策方面接连放出“大招”:从这几年一直整治农村高额彩礼,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发放育儿补贴”,再到各地纷纷延长婚假、建立普惠幼儿园、奖励“红娘”牵线搭桥等,一套又一套的组合拳打了出来,就是试图构建一个从“结婚”到“生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所以,政府“结婚有奖”,与其说政府想用钱来“催婚”、“催生”,倒不如说政府在用行动来告诉年轻人:有人和你一起在战斗。
当然,结婚奖励不是万能药。在社会面临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多尝试提振年轻人结婚意愿的新举措,多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那些才是让年轻人重拾婚育信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