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清丰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访客 2025-04-27 15:10:05 49416
清丰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摘要: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今年以来,清丰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改革破题、产业筑基、群众主体“三位一体”,成功打造全国首个以...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清丰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今年以来,清丰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改革破题、产业筑基、群众主体“三位一体”,成功打造全国首个以“蘑菇IP”为主题的农旅融合·产村一体示范项目——“青来计划·蘑菇点灯”,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3月29日,“青来计划·蘑菇点灯”项目盛大开园,同步举办“人文旅居·创意生活”2025年河南省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截至4月6日,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00万元。

一、改革破题,构建协同推进新机制

坚持以改革思维破壁垒、聚资源、凝合力,以机制创新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创新规划引领机制,重塑空间发展格局。立足市域副中心功能定位,主动对接全市精品旅游线路规划,以G342国道为主轴,整合马庄桥镇等南部6个乡镇资源,串珠成链打造“蘑菇点灯”等28个特色农旅项目,建设总长27公里、涉及南部6乡镇、35个行政村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南部产业带,形成“一乡镇一特色、功能互补、产城融合、全域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创新协同攻坚机制,提速项目落地见效。强化高位统筹,成立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的农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打破部门壁垒,由县级干部牵头组建建设、接待、招商、应急保障、文旅5个专班,推行“一线工作法”,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文广体旅局等部门联合办公、现场解难,马庄桥镇驻村督导、夜会调度,全流程优化服务保障,推动“蘑菇点灯”项目从签约到运营仅用260天,跑出农旅融合发展“清丰速度”。三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激发共建共享活力。突破传统融资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共富机制,由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按比例出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蘑菇点灯”项目由马庄桥镇政府与中青旅按2:1比例联合投资,中青博纳专业化运营6年,村集体按出资额6%享受稳定分红,构建“政府优环境、企业强运营、集体增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

二、产业筑基,激活三产融合新动能

聚焦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以工业化思维强一产、以创新驱动优二产、以文旅融合活三产,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一是一产提质创品牌,夯实产业根基。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马庄桥镇国家(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整合产业园和省级产业强镇建设资金,实施赵家村茶树菇生产基地升级工程,扩建菌棚487座,年产量突破1.2万吨,打造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茶树菇生产基地。强化品牌赋能,推动清丰茶树菇、杏鲍菇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注册“清菌优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化产销对接,依托大地密码等电商平台,对接京东等100余家采购商,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网络,让清丰食用菌走向全国大餐桌。二是二产加工增效益,提升产业价值。创新“工厂制棒链+农户出菇链+平台研发链+企业加工链”“四链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全县17家工厂化食用菌企业、10个国家级和省级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取得专利86项,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引进广东薪界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发菌菇零食、饮品等“食字号”“健字号”产品20余种,培育出全国爆款单品——慷达“小金鱼”菌菇馄饨、“野人日记”菌菇魔芋蒸饺,丰蕈银耳羹日产能达10万瓶,“龙乡红”鲍菇酱、“饭来张口”菌菇辣椒酱等稳居电商平台品类销量前列,推动食用菌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商品跃升。三是三产文旅赋新能,拓展产业空间。深挖“蘑菇+”文旅价值,围绕“食、住、游、购、娱”五大场景,打造蘑菇故事汇、烟火夜市、主题民宿等18个特色消费业态,融入非遗手工艺、农耕体验等文化元素,构建“蘑菇点灯”农旅IP矩阵。项目全面运营后,预计年产值达250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超7500万元,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以上,真正实现“一朵菇”带活一方经济、撬动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4月6日,“青来计划·蘑菇点灯”项目获央视《晚间新闻》报道。

三、群众主体,探索共建共享新路径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创新“资源整合+技能提升+全民参与”发展模式,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一是盘活资源资产,拓展增收渠道。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扎实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创新“租赁+入股+合作”多元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产。项目采取统一规划、企业运营、农户受益的方式,将村民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文创商铺等业态,建立“保底租金+经营分红”双重收益机制。“蘑菇点灯”项目盘活闲置农房67间,打造主题民宿3栋、特色商铺21家,可带动村民年均增收58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4万元,实现“闲置变活跃,资源变收益”。二是强化技能赋能,促进稳定就业。健全“政校企”三方联动技能培训体系,联合濮阳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围绕项目运营实际需求,为周边村民量身打造导游讲解、志愿服务、民宿服务、餐饮保洁等专项技能课程,学员通过考核后颁发项目上岗证。至目前,389名村民已通过考核认证,上岗后可人均月增收2500元,既有效解决项目用工需求,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是创新参与机制,汇聚共建合力。推行“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工作法,建立“支部提议、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工作机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捐钱、捐物、捐力、捐智“四捐”活动,累计收集“金点子”83条,募集农耕器具、传统家具等老物件92件、旧砖8000余块,村民义务投工1100人次,形成“干群齐心、共谋发展”良好局面。

审核:张松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