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仅退款”没了,缺位的实时监管谁来补?丨中听

访客 2025-04-23 17:36:51 85620
“仅退款”没了,缺位的实时监管谁来补?丨中听摘要: 评论员 李长需“羊毛党”,没法再“薅羊毛”了。据@北京商报消息,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评论员 李长需

“羊毛党”,没法再“薅羊毛”了。

据@北京商报消息,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物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历时四年的“仅退款”机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从行业创新,到争议频发,再到如今的主动调整,这一变革,不仅是电商平台治理规则的再平衡,更是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三方利益博弈的缩影。这一调整,虽然缓解了商家因规则滥用导致的经营压力,但也引发了消费者维权能力削弱的担忧。当平台从“规则主导者”转向“规则协调者”,如何避免权利让渡后的实时监管真空,则成为维护电商生态健康的关键命题。

“仅退款”没了,缺位的实时监管谁来补?丨中听

“仅退款”机制,始于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这一功能的目的,是想通过快速退款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并降低维权门槛。在最初阶段,因其高效解决商品质量争议而广受好评,尤其是在中小商家占比较高的市场中,更成为吸引用户的差异化竞争手段。

但随着2024年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相继引入,成为行业标配之后,“仅退款”暴露出来的滥用问题,就愈发严重:部分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频繁发起不合理退款,导致商家面临“货款两空”困境。而平台介入过深、责任边界模糊,则使得商家经营压力陡增,行业生态趋于失衡。

凭心而论,“仅退款”机制的设计初衷,原本是不错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因为缺乏对商家权益的必要保护,而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效应。例如,平台在处理争议时,往往倾向于消费者,导致商家申诉成本过高、周期过长,甚至出现“恶意退款”难以追责的现象。

“仅退款”没了,缺位的实时监管谁来补?丨中听

在此机制中,电商平台成为“规则主导者”,并在事实上承担了本应由市场监管部门履行的监管职责。但在规则调整之后,平台则退身为“规则协调者”,实质上是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商家,而消费者并未获得对等的制衡能力。

可以发现,无论是实行“仅退款”,还是取消“仅退款”,都是在实行单边倾向政策,从而忽视了另一方的利益诉求。如果平台不在商家自主权与消费者保护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很难维持电商生态的可持续性。

可以预见,取消“仅退款”后,商家可能会拒绝合理的退款请求,尤其是在小商家占主导的领域,如生鲜、服装等,消费者或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或推高其维权的成本。如果再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规则调整可能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推手。

“仅退款”没了,缺位的实时监管谁来补?丨中听

就外部监管而言,当前的市场监管体系,仍然依赖事后抽查与投诉处理,难以做到实时介入商家与消费者的具体纠纷。而其售后投诉的平均处理周期较长,因证据不足而导致无法立案的比例也会大幅度出现,这无疑又让消费者陷入困境。

取消“仅退款”机制政策,暴露了电商生态权利结构的深层矛盾:商家自主权的扩大,必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而监管补位需从被动响应转向及时主动干预。未来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和多元共治,构建商家、消费者与公共利益的三维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商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升级。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