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若男 (山西大学)
近日,随着第一批大学生已踏上返校之路,“车厢里全是碎掉的大学生”的词条登上热搜,引发互联网热议。“返校的车,死气沉沉,每个人都是那么易碎”。一些大学生更是自嘲道:返校的车上全是一股“腐烂”的气息。
害怕返校的破碎大学生们,实质上是开学焦虑在作祟。这里的“开学焦虑”,并非指医学层面上的焦虑病症,更多的是指心理层面的抵触开学,不想回归校园生活的不良情绪。
造成大学生们开学焦虑的,既有居住环境、琐碎事务等客观因素,也有人际社交、心理落差等主观因素。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宿舍是没有隐私和舒适可言的。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国内高校主流的宿舍配置是四人间或六人间,两者各占约四成,但仍然有15%左右的同学生活在八人间或者更逼仄的环境下,人均面积较小;加之近些年大学扩招,不少大学实行的“四改六”制度,让本就不大的居住环境进一步被压缩。离家返校,似乎就意味着告别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过上了缺乏隐私感的生活。不得不提的是,许多形式主义的琐碎事务,如各种打卡、证明、填表任务等也牵扯了大学生的时间精力,成为压倒大学生的又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焦虑点还集中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宿舍关系如何维系,同学交往的分寸如何拿捏,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如何流畅又不失礼貌地对话……从高中的“你只要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不要想”,到练就大学方方面面的为人处世之道,留给大学生的时间,似乎只有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
与此同时,从理想到现实的强大落差感,同样刺激着大学生群体易碎的情绪。过去12年漫长的教育历程中,大学在我们的想象里是绝对自由的代名词。“等你上大学就好了”如一条至理箴言贯穿了我们每个或苦或甜的求学瞬间;那些由“发展兴趣、追求自由、轻松愉快”为主基调的大学梦,却被“难以放下的手机、安排欠妥的水课、无奈的无效社交”无情打破。持“与其说是大学,不如说是仅实现手机自由的自学型高中”这一观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大学生的焦虑,并不会随着开学潮的结束而消失。究其焦虑的根本,实质上是对未来的未知与迷茫。在生活和就业压力持续增加、试错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大学早已不是高高的象牙塔,学生在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被裹挟着选择自己未来的出路——考研、考公抑或是其他。每一条步入社会的路上都挤满了人。年轻的学生们匆忙又谨慎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
如何在高度内卷的社会浪潮中对个人价值和自我认知做出恰如其分的思考,是我们目前可以掌控的部分。在完成对个人的“认知体检”后,不去精神内耗,用行动战胜焦虑,是一种必须。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号外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号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jiong.com/2024/09/02/1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