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不希望你考第一名
「第1名和第10名,你更希望孩子考哪一个?」
我问过不下10个朋友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很统一:
「这不是废话吗?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考第1名?」
可是,最近一期《少年说3》,就走来了一位吐槽自己「奇葩家人」的少年。
这位叫吴谦益的高中生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成绩排名越高越好,可他的家人不这样想。
高一有次考试,他考了年级第一,奶奶不但没有开心,反而非常担心,可有一次没考到第一名,一家人却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他问妈妈,「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这位妈妈也让主持人陈铭和在场的孩子们大惑不解,毕竟,孩子有上进心,考第一名,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梦想。
妈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她说,儿子从小非常上进,常常考第一名,她也觉得很骄傲。
但是直到有一天,看见孩子在课桌前写了一句话,「考第二就是落后」,她才开始警觉,孩子是不是太看重名次得失了?
为了让孩子把得失之心看淡,一家人开始「扯他的后腿」,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挂在了嘴上,这位妈妈的良苦用心让人肃然起敬。
一次次的好成绩换来的赞美和荣誉,已经让这个孩子开始迷失。
只能做最优秀的一个,当第二名就是失败者,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顶有光环的高帽,也是一个让人失去自我的「金箍」。
戴的时间久了,有人慢慢接受不了自己的普通和失败,也有人为了对得起别人的赞美,活得越来越辛苦,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因此,当我们的孩子经常饱受称赞的时候,当他看上去优秀、完美的时候,别忘了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许他们的内心正在渴望着理解与包容。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过得没有那么好
前些日子,因为吴亦凡的一条视频回复,「李雪琴是谁?」,擅长于拍搞笑视频的李雪琴火了。
李雪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辽宁省的第一名,后来还考上了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是个货真价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名校的头衔并没有让她变得自信和快乐。
她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心理医生,在纽约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吃过治疗抑郁症的药,但抑郁的情况一直不稳定。
今年1月份她还割过腕,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这事不行。」
李雪琴说,她本质上是个很悲观的人,但却能把搞笑视频拍得很好。
「首先知道了人为什么痛苦,才会知道痛苦的人怎样有可能开心。」她痛苦过,所以她知道怎样让人开心。
在大众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一定是自信的,快乐的。
然而事实并不是,最近几年,从小到大饱受赞誉的「学霸们」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
去年1月份,西安交大的在读博士杨宝德被人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
去年10月份,浙大博士侯京京留下一封遗书,「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可真的很难。」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最后选择了长眠于钱塘江。
可能有人会说,拿不到博士毕业证就拿一个结业证呗,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他们的起点已经比别人高很多了。
那到底是什么让那些「天之骄子」们变得消极沉郁,甚至不惜走上绝路呢?
「别人家的孩子」,是悲剧的起源
从李雪琴的口述里,我们听到了一个这样的成长史。
「我上初三的时候,家里有一些变故,我妈是一个小女生,虽然我不赚钱,但我是我妈唯一的精神支柱。
因为我成绩一直很好,我以后必须还得考第一名,哪怕我考第二名,大家也会觉得完了,耽误这孩子了,我不能让大家有这种感觉,尤其不能让我妈有,不然她就崩溃了。
那个时候,我从没在家人面前哭过,我每天上学,在外边哭,难过了哭完再回家,然后把我妈安抚好。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说在小学就结束了。」
从小到大,她一直假装坚强,活着就为了努力考第一名,好哄妈妈开心,也不让别人失望。
选择拍搞笑视频不是因为她喜欢,而是因为别人「哈哈哈哈」的回复,会让她有舒适感,通过让别人满意、开心来找存在感、认同感,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
小时候考第一会让妈妈开心,她拼命考第一名,长大了拍快乐的视频能让大家喜欢,她就拼命搞笑,心理学上把这种性格叫做「讨好型人格」。
但是做这一切的她,一点都不快乐,她很懂怎么逗别人开心,但是却不懂怎样让自己开心。
去年,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让很多网友感到震惊。
有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高考状元在几年之后都讨厌自己「高考状元」的标签,因为人们只看得到他这个称号,看不到他们真实的自己了。
是的,我们总以为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快乐的,自信的,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卑、脆弱、习惯性向别人讨好,得抑郁症、甚至走向极端的人也大有人在。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必须懂事,必须优秀,一点都不能有瑕疵的符号。
为了当好这个「符号」,他们活得太辛苦了。
从今天开始做自己,不做「别人家的孩子」
知乎上有位网友提问,「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会自卑?」
点赞最高的是专职心理咨询师俞林鑫的答案。
「人的自我是丰富的,有好有坏的,所以当某种品质被过分强调时,另外一些对立的品质就只能被压抑了。」
「‘别人家的小孩’,他们自我中的某些品质被过分强调,相当于在自我中建立了好坏两种对立状态,好我要拼命打败坏我,但是坏我就像影子一样无法清除。」
「完美主义者,强迫症者,抑郁症者等诸多心理障碍者的本质,便是无法接受与面对坏我。」
别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了,他们可能过得并不好,也别逼孩子做「别人家的孩子」了,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
告诉孩子,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我们做父母的人习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习惯逼着孩子优秀,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只有我考高分,只有我优秀,爸爸妈妈才会爱我。
但其实,无论孩子成绩好与坏,都不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吗?
告诉孩子,生活当中除了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你成绩好,我们当然为你开心,你成绩差一点也没关系,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好坏有一丝改变。
告诉孩子,超越别人不是目的,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才是学习的意义。
节目里,陈铭老师告诉这个男孩:
「我很害怕超过别人是你学习最大的动力,一旦被别人超过,反而成为你痛苦的源泉,如果这样,你学习的所有目标和价值,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
「要成为所有的人里面最优秀的那一个,从来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享受知识获取本身,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一位叫「动机在杭州」的网友在知乎上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去一个小学,看到一个班主任在批评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不守纪律,班主任指着旁边一个小女生说,你看你多淘气,看看XXX多听话。
那个小女生骄傲得把双手摆得整整齐齐,腰背挺得笔直,像个模特。
我看着心里其实挺难过,那个老师不知道,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也许这个女生会一直挺着这样的身姿,为了维持这个形象,她会努力回避那些能帮助她成长的挑战,她会生活在他人期待的牢笼中,孤独又脆弱地骄傲着。
-End-
作者:语之夏,自由撰稿人,儿时一撇一捺学写人,而今一纸一笔暖人生。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号外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号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jiong.com/2024/08/31/1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