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伦贝尔8月2日电 题:中蒙边境上的世代“守望者”:一个世纪 守好一片草原
作者 张玮 吕昊俊
盛夏草原,绿海柔波。55岁的护边员图门与儿子呼日骑着骏马奔驰在广阔草原上,对所辖边境每一处草丛进行仔细巡查。
图门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的护边员,世代居住在草原深处。
图为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早年在中蒙边境骑马巡逻的黑白照片。徐沛东 摄
顺着图门家的蒙古包向后望,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这条由8块界碑连成的边境管段,从图门爷爷那一代便开始守护。
一家三代人,近一个世纪,累计巡边10万余公里。
一个世纪,一份使命
在图门家摆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图门的爷爷身穿蒙古袍在边境一线骑马巡逻。“从爷爷到阿爸,再到我,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
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是当地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牧民。20世纪30年代,中蒙边界的巡边任务重,巴日哈萨巴达主动请缨,参与到护边队伍中。
1939年5月,诺门罕战役爆发,巴日哈萨巴达和当地牧民拿起钢枪,加入抗日武装,牺牲在战场上。
秉承巴日哈萨巴达临行前“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的嘱托,为祖国护边的担子落到了图门的阿爸希日胡肩上。
图门回忆,他母亲斯琴也曾是当地“铁姑娘护边队”的成员。
1985年,刚满18岁的图门符合民兵选拔条件,便骑马到20公里外的苏木报名参军。第二年,他以马上射击5发全中的好成绩获得民兵比武第一名。
20世纪90年代,从部队退伍的图门毅然回到草原,正式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
“我是草原的孩子,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完成好爷爷和阿爸交给我的任务,守好边疆。”图门如此坚定。
护边,到我走不动的那天
从1433号界碑到1441号界碑,这条60多公里的边境线,图门不知走过多少遍。
每年一到冬季,界河冰冻,意味着天然屏障消失,便极易发生牲畜越境事件。
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上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便刮起白毛风。图门常常顶风冒雪把一批批境外“客人”送回去,却丢了自家的羊。
图为图门父母的资料图。徐沛东 摄
有牧民曾劝他:“咱牧民管好自己的羊就行了,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啥?”
每每这时,图门总会严肃地说:“我们出生在这里,本就有义务守好边疆!”
图门在巡边之余,最常做的事就是策马往返于各个戍边点,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守边护边技能和注意事项。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往返管段两三遍。
几十年来,图门坚持每日巡边,累坏了8匹马、骑坏了6辆摩托车。
“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老得动不了的那天。”图门的汉语不是特别流利,但语气坚定。
阿爸,我也跟你去
“阿爸,今天我也跟你去。”2019年夏天的一天早晨,图门刚跨上骏马准备去巡边,16岁的儿子呼日也从马棚牵出一匹白马,像模像样地跟了上来。
那是呼日第一次跟父亲跨马巡边。草原上不时响起几声野狼的嚎叫声,吓得呼日紧紧跟在图门身后。图门一边熟练地用低吼回应,一边教呼日如何巡边。
图为图门策马在边境线巡逻。徐沛东 摄
平日里,图门早上出门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来。呼日总盼着父亲能早点回家,“边境线上没有信号,巡边基本上等于‘失联’。”
从担心父亲到爱上护边,呼日说:“从小听父亲讲爷爷和太爷爷的故事,我也要把接力棒接过来。”
从石头路到柏油路,从徒步难行到策马巡边,再到摩托车化巡逻,从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备信息化装备……图门说,这些年,巡边装备越来越好,草原牧民护边的心也越来越火热。
如今,呼伦贝尔边境辖区的护边队伍由以前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近600人,其中有66个“护边堡垒户”,以及50个边境村屯嘎查“守边中心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上草原,图门父子俩挎上望远镜,又一次踏上边防线。(完)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号外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号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jiong.com/2024/08/28/1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