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北京这座城,一砖一瓦都藏着历史,刻着故事。
而今,这历史和故事都淹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钢筋和水泥蚕食着旧时的烙印,我们努力把它筑成世间最庞大和繁茂的城,却可能忘记了,千百年来,脚下这片城一直是同世之最。
城
我们的文明一直伴随着战乱,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内部的纷争更是不绝,因此古时的城不但是人口聚居之地,更是军事攻防的聚点,高耸厚实的城墙围而有城。
北京地界大致在商代后期就有燕和蓟等方国,便有了城和墙,其后的燕国也是一方雄霸,燕都蓟城更是战国名城。
到了金中都时候,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从此北京的城郭就基本是正方形了。后来蒙古军队攻陷中都,一把大火烧毁了一切,如今只能在丰台万泉公园内看到一段城墙的遗迹了,这应该是现今可以看到最古老的北京城墙了。
蒙古鞑子就是逗比,干掉对手后修建元大都才想起来,这城让自己给烧了个精光,连地皮都没法用了,只能在中都城原址东北新修一座城,蒙古人打仗是可以的,养马养牛是可以的,可自幼在草原上撒欢的他们对修墙筑城这事实在外行,元大都的城墙简直就是豆腐渣中的豆腐渣,也就是北方少雨,不然早就塌了。
明朝皇帝自然不能认同蒙古粗人的审美和那推一把就能倒的城墙,索性把元大都拆了从头来过,终于修成了我们熟悉的北京城,后来想扩建,打算围着内城再修一圈城墙,只是因为没钱了,只把南面修完了,草草和内城合拢,自此北京城由内到外由四道城墙划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清人入关后,没有再大兴土木,沿用了明代留下的二手房,只是搞起了民族歧视政策,内城只能由八旗旗人居住,汉人都被赶到外城。
建国后,英明的领导和一流的智囊团认为这城墙,城门代表着封建帝王,还严重妨碍了伟大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于是这一道道城墙全被推倒,一座座城门角楼都拔除,现如今只留下了三座,从此北京城只有一条条环路和一个个站名了。
门
有城墙就有城门,你在北京城区内随意找一块站牌估计都能看到XX门这样的地名,老北京有句话: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说的就是这一座座城门。
紫禁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分别指的就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而北京城又叫四九城,四指的就是皇城四门,九指的是内城九门,四九指的就是内城和皇城,因为清朝的时候只有旗人才能住在内城,所以他们以四九城指代自己居住的地方,借以凸显满人的高贵,而今这四九城已然修到了七环,虽然不再以民族限定居住范围,但四九城的户口无疑还是高人一等的。
不过关于四九城说法的来历呢,熊叔还听过别的版本:乾隆年间政府为了管理方便,把北京内城和外城分别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加起来一共十个,不过因为紫禁城地位特殊,所以一般老百姓能溜达也就是九个城区,所以九代表北京九个城区。民国时期政府重新划分北京城,内城分为东西北三城区,外城也就是现在崇文玄武一带被称为南城,一共四个城区,两种划分方法合并便有了四九城这一说法。
区
提到京城区域的划分,又不得不说一下坊间常说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个说法自然不会有官方的解释,熊叔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胡说一下吧。首先这个说法我觉得指的是外城,清时内城住得全是牛逼哄哄的八旗子弟,紫禁城更是皇室所在,哪里谈得上富贵的地域集中,更和贫贱绝缘,所以只能是针对外城而言的。
“东富”:东边靠近通惠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漕运码头更是一片繁忙,所以很多大商贾都搬到东边来住,为的是上货卸货方便,而且崇文门是个税点。所以有钱的商人越来越多,自然就变成“东富”了。
“西贵”:清时大部分汉人的官员虽然在朝为官,但也是不能住进内城的,而大部分都住在外城的西部,按照“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士”的社会地位当然要高贵一些了。
“南贫”:这里的“贫”更多地应该说的是社会地位,因为外城东西两个区域都是权贵,普通百姓只能聚居在南部,所以南部多贫民。
“北贱”:外城北部有不少娱乐休闲场所,戏院,茶楼,自然也聚居了大量说书唱戏杂耍的艺人,这些人在旧时社会地位最为低下,被蔑称贱民。
-END-
今儿就聊到这里吧,改天咱们继续说说这“九门八点一口钟”又是指的什么,又有怎样的故事和传说,回见。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号外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号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jiong.com/2024/08/25/13799.html